《回来的女儿》:对悬疑剧,观众总想要更多

会员昵称:小编 会员头像: 关注 投稿量: 粉丝量: 关注量:

悬疑剧的 " 问题意识 "。


文|符琼尹

编辑|周亚波

《回来的女儿》开机时,还是疫情管理严格的时期,开机前,制片组就为可能的疫情准备预案,剧组还是不能幸免,中间停了 3、4 天。

等播出时,又赶上了放开的时节。播出几天后,《回来的女儿》总制片人、鸣涧影业创始人兼 CEO 朱辉龙和平台制片人们共同商议,将播出时间提前了一小时,调整至每晚七点。" 我们根据前几天观众观看的数据来看,就是熬夜看剧的夜猫子少了,放开后大家都睡得很早。"

除了放开前后不一样的观众习惯,《回来的女儿》在迷雾剧场里还有一个特殊性:是第一部全集会员播出的剧。此前的剧集,前两集常常是非会员也可以观看,后同步逐渐转免。全集一直会员才能观看,这就让本就在播出周期短、广告植入空间少的 12 集短剧,压力更大了:流量只能来自会员的点击。会员的重要性,被抬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。


一切都让制片团队对观众的反馈异常敏感,而从播出到收官,观众给到的反馈也呈现着毁誉参半。该剧豆瓣开分 8.2,前半段 " 全员飙戏 " 的设定让观众直呼 " 这把是高端局 ",但收官日,一个晚上冲入 2 万多人评分,把分数降至 6.4 分。


虽然作为国产剧已经及格,但作为一部有着如此华丽开局的悬疑剧,观众们还是想要更多。

女儿为何回来,如何回来

《回来的女儿》的故事,其实可以用总制片人朱辉龙和编剧在 2020 年底讨论的一个成语来总结," 鸠占鹊巢 ",讲 " 一个女孩假装走失的女儿进入一户人家 " 的故事。

后来在和三位编剧潘依然、田金、陈骥讨论的过程中,这个故事逐步完善。他们发现,过去 " 鸠占鹊巢 " 的故事通常都在说 " 鸠 ",比如大家都爱看的《还珠格格》《寄生虫》," 很少人在关心 " 鹊 "。如果把重点放在 " 鹊 " 上,是不是挺新鲜的?" 编剧后来就基于 " 鹊 " 的角度,发展出了粗线条的故事走向和一些人物,这就有了目前片子里的人物雏形。

2021 年 3 月,项目正式进入大纲写作阶段。

正式开始写作后,主创们决定把鹊巢放到 90 年代。虽然在剧中没有明显提及,但朱辉龙告诉毒眸(ID:DomoreDumou),这是一个发生在 1997 年这个大转折点的故事。" 我们把 1997 年搁进来,是因为 1997 年是香港回归,中国拥抱市场经济已经快 10 年了,所以我们想表达在时代浪潮的裹挟里面最后一批人,面对着时代浪潮身不由己,是这样一个时代背景。"

什么样的地方,更能反映时代浪潮的冲击?

朱辉龙提起了一部美剧《东城梦魇》,是在虚构的小镇 " 东城 ",一起谋杀案像蝴蝶效应一般席卷了整个小镇,揭开了多年隐藏的秘密的故事。《回来的女儿》也是想借一个意外归来的女儿的视角,反映一个小镇破败又神秘,被时代深刻影响的故事。

主创们进一步把 " 小镇 " 浓缩为 " 三线建设搬迁大厂为基础 " 发展起来的小县城。三位编剧解释道,这样的小县城,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复合,封闭和开放兼有的环境,剧中的潭岭就被设计为中间有一条江的县城,江南是厂区,就是故事发生的环境 " 化肥厂家属院 ",江北是新城,市场经济发展程度高。


巧合的是,《东城梦魇》也是去年迷雾剧场的家庭悬疑剧《八角亭迷雾》主创提起过的对标作品。而《回来的女儿》想把重点放到 " 鹊巢 ",那么鹊巢如何长成如今的扭曲模样,自然也很难离开 " 家庭悬疑 " 的故事范畴。


家庭悬疑剧,在近几年全球范围内都是悬疑剧的创作热点。美国有《大小谎言》,韩国有《夫妻的世界》,日剧有《坡道上的家》。在《回来的女儿》的三位编剧看来,悬疑故事要平衡好两样东西,好奇心和共情感,而家庭悬疑剧天然有优势。

" 家庭是社会中最基础的单元,‘家庭’包裹了最单纯也最复杂的关系,家庭也是大多数人认识人,认识世界的第一扇窗口,所以在家庭关系里,比较容易找到共情。大家也都愿意在家庭里获得安定和放松,会放下戒备心做最真实的自己,所以家庭内部出现问题,会尤其令人紧张。"

此外,家庭剧本身也是东亚剧集的一块重点内容。

东亚剧集擅长借助家庭片,折射社会的变迁。编剧们构思《回来的女儿》中主角所在的 " 李家 ",就来自于对长辈一代人生活的好奇:"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都很强,即使夫妻之间爱消失了,也不一定选择离婚,那这些夫妻关起门来是怎么相处的呢?他们还有在一起的理由吗?他们怎么面对自己真实的需求和欲望?"

这一思考下的极致结果,就是李家。这是一个由种种 " 非爱情 " 因素强行拼凑起来的婚姻,彼此关系不平等且充满了剥削,但是在一个离婚容易被人指指点点的年代,又置身在人际关系压力较大的小县城,他们只能控制住自己的欲望,做 " 散装 " 的家人。" 我们认为不管选择什么样的生活,都需要诚实,勇气,还有爱,这是我们想呼唤的东西。"


只是,家庭悬疑剧最常跟着的指责,就是 " 家庭伦理剧 "。翻看《回来的女儿》的微博相关讨论中,也有不少人以 " 家庭伦理 " 评价它。毕竟对观众来说,悬疑了 12 集,最后发现谋杀案的背后也 " 只不过是出轨、你爱我我不爱你 ",推理的程度就会立马减弱。


如果说家庭悬疑剧的优势,是能很好的平衡悬疑故事所需要的好奇心和共情感,那么难以平衡家庭伦理故事与悬疑推理强度的剧情比重,就是这一品类常常遭遇的困境。

" 问题意识 "

看过不少悬疑剧项目,但朱辉龙觉得《回来的女儿》仍然有其独特之处,那就是故事不仅仅是悬疑推理,更是一个 "90 年代的浮世绘 "。

导演吕行曾拍摄过另一部高口碑的悬疑短剧《无证之罪》,他曾在豆瓣撰文分析:" 我们一直觉得类型化和问题意识是两个能够打动观众的法宝。" 在《回来的女儿》里," 问题意识 " 就是埋伏在剧情里、随处可见的 90 年代残影。" 就是我们把许多那个时代的问题,并不直白地表露了出来。"

问题意识,是廖穗芳看着被气功大师 " 发功 " 了的儿子李文卓背出了海子的诗,就想掏空家里的积蓄,让李文卓去接受气功;是陈佑希从福利院逃出来,听到可能被收容,就紧急撒谎说自己是李家走失的女儿;是精神病院的医生看到情绪激烈地称 " 我没病 " 的病人,二话不说就上电击;乃至被大家广泛讨论的猴脸面具男 ……

这些剧情与主线并无特别强烈关联,编剧也无意为其拓展更多支线,但它也正是一个小镇生态环境的一部分。与主线息息相关的则是,一个物质生活高速发达对比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,录像厅、港台音乐等流行,而作为家里挣钱主力的工厂员工李承天,经历着工厂的转型和发不出工资的窘境。他的妻子廖穗芳真正爱的人,则是卖保健品的王重江。

" 李承天和廖穗芳的关系也就像那些职工和大厂的关系一样。在市场经济来临的那一刻,他们之间分道扬镳的结局是注定的。李承天想要抓住廖穗芳,想要保住工厂,或者说他想保住的是自己摇摇欲坠的人生,但他都无能为力。" 导演在豆瓣写道。


时代成了那条隔离开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河,李承天跨不过来。


这些设定都给剧组的置景带来了难度。在寻找 " 化肥厂家属院 " 这个地区时,剧组去过南京,去过衡阳,去过都江堰,最后才定下了重庆。12 集,选了 299 个景。其实在前几处地方,都有一个块场地能解决所有拍摄需求,但剧组认为,这些地方没有足够的 " 烟火气 "。

" 核心设计的是一个家属院,所以必须有老的大型国营厂。我们在都江堰找到一个很大的家属院,错落有致,很漂亮,但是废弃很久没有人住,没有那种烟火气,虽然在那儿拍很便宜,但是烟火气这个事情不是花一点点钱就能解决的。人在那衣食住行,得留下生活的印记。" 朱辉龙对毒眸说。

这也是最终选中重庆的原因,但它又不同于其他悬疑剧选择重庆:许多悬疑剧喜欢重庆建筑的交错复杂,但《回来的女儿》看中的,是重庆的一些取景地 " 摩登 " 与 " 破败 " 的双重性。" 我们摄影老师要那种苔藓感,就是这个家属院被人住了很久,地上有苔藓,有烟火气,但在陈旧感的同时又有些生活的现代感。"


只有找准了这种陈旧的、逼仄的小镇,这个故事的逻辑才成立。主创们想把故事的一个侧重点放在 " 小县城的流言压力 " 上。在小县城,人与人的关系非常密切,尤其在这种以工厂为核心建设的家属大院,从幼儿园到医院等基础设施应有尽有,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,生老病死都搅在一起,因此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格外巨大。"《回来的女儿》是不太可能在大城市发生的故事。" 朱辉龙说。


第一集出现地、跟在女孩儿后面的 " 猴脸面具男 ",就是这个小县城平静表面下的 " 流言压力 " 的具象化。在那个犯罪甄别手段还较为低下,小县城法律意识也相对单薄的年代," 猴脸面具男 " 出现在群众之中,是那个年代的产物,是做为时代印记的存在,而并不是一个分支。

这些颇具年代感的还原,除了 90 年代的年轻人外,为《回来的女儿》吸引来了很多对 90 年代有共同回忆的人。朱辉龙收到身边 70 后的反馈," 我爸妈很喜欢这部剧。"

但这些闲笔,也成了很多观众批评的点。第一集的 " 猴脸面具男 ",不仅在那一集塑造起了阴森、恐怖的氛围,也让观众纷纷开始了对其身份的揣测,以为他和主线剧情有强关联。没想到,他的身份只是营造年代特色的设计,最后他的身份也平淡地揭晓,只是带出了李家小女儿的线索。

在批评的观众看来,不展开这些作为年代背景补充进来的 " 闲笔 ",就是问题所在。这样的做法让线索都高高举起,又被轻轻放下了,有种重要支线草率结束的感觉。无论是豆瓣短评界面还是微博相关讨论,都有观众在持续发问 " 猴脸面具男到底是谁?"" 为什么精神病院的病友就这样下线了?"

这可能是这个颇有想法的剧组,在未来的项目值得反复思考的地方。

" 全员恶人 " 行," 年轻人犯蠢 " 不行?

在项目最初公开之时,《回来的女儿》就凭演员阵容备受关注。既有老戏骨王砚辉、梅婷,又有这几年在几部电影里有惊艳表现的张子枫。

朱辉龙告诉毒眸,项目最先定下的主演就是张子枫。" 看到剧本后,定得还挺顺利的。张子枫饰演的陈佑希是整部剧勾勒故事的核心。" 确定了张子枫,在和平台交流的过程中,又陆续定下了其他主演。


梅婷是让观众有些惊喜的选择。多年前,一部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》让观众记得了家暴男 " 安嘉和 " 以及其中的受害者、梅婷饰演的湘南。到了《回来的女儿》前六集中,梅婷为了隐藏秘密而做的一系列表现,比如咬着毛巾拿刀把自己的指甲切下来等等,被网友戏称为 " 暴打安嘉和 "" 从童年阴影变为成年阴影 "。


在近几年的悬疑中,老戏骨是质量保障,也常常成为 " 底牌 " 一样的存在。在需要营造悬疑氛围,同时又需要演绎出人性幽微之处的悬疑剧里,老戏骨也常常给出超出期待的表现。" 我们选角的时候一是选合适的,二是希望给大家惊喜,梅婷老师做到了,她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外在,但又极具力量感,这也是我们请她也是这个原因,大家可能都没想到梅老师会有这样的表演。"


除了老戏骨外,年轻面孔也是悬疑剧里不可或缺的。在剧情设置上,年轻人通常是对故事中原先牢固结构的破坏,是一个不停制造冲突,并解决矛盾的外部视角。比如《回来的女儿》中张子枫饰演的陈佑希,故事就由她强烈地要寻找朋友小秀的动机来推动,并由此掀开了被李家人藏了十几年的秘密。


但这样的剧情设置,也很容易带来问题——按照年轻人的设定,他们很难承担起观众对于 " 全员恶人 " 的期待。《回来的女儿》中,两个年轻人陈佑希、程威为了找到小秀失踪的真相,就一直在设计一些 " 漏洞百出 ",反让他们被大人利用的局。这也让一部分观众质疑 " 是在用年轻人犯蠢来推进剧情 "。

编剧们刚看到这样的评价时,会觉得有些意外。因为复盘创作过程," 我们将陈佑希和小威定位在两个普通的小年轻,像大多数的人那样,在那个年龄,善于一本正经的把事情搞砸。面对心思从不外露,还擅长撒谎的李承天和廖穗芳来说,他们很傻很天真,被按在地上反复摩擦。明辨是非,看清人心,是他们在这个年龄要走向成人的第一课。"

但随着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多,必须得思考观众如此反馈的成因。" 分析其中的原因,可能因为前六集给观众制造了强强对决的期待,希望后续能看到对抗升级,博弈更激烈,结果却看到两个小年轻在犹豫,在被骗。六集往后的剧情没有完成此前建立的期待,所以观众就不买单了。"


在被毒眸问到悬疑剧该如何摆脱 " 故弄玄虚 " 的指责时,编剧们表示 " 有观众就是这么评价《回来的女儿》的。这当时是个批评,我们收到了。"


编剧们表示," 为何带给观众偏离剧本创作意图的期待,我们想找出原因 "," 吊起观众的胃口是所有悬疑故事的基本要求,但是胃口吊的越高,最后揭开的谜底就需要越有力。影视剧是个整体呈现,能吊胃口的东西,除了剧情,还包括视听语言和表演。可能尽量让谜底谜面在对观众的刺激强度上匹配,能避免给观众’故弄玄虚’的感受。"

当市场上的悬疑剧越来越多,主创们也都能感觉到,观众的要求越来越高。" 一方面是悬疑的受众数量多了,另一方面是观众对这个类型越熟悉,对情节套路也越熟悉。所以悬疑故事需要一些新鲜的设计,更需要推陈出新。" 而新,就意味着冒险及要面对可能来的质疑。

这可能是接下来悬疑剧都要解决的问题:外部视角在有破坏力的同时,怎么才能不显示为 " 犯蠢 " 来推进剧情。" 全员恶人 " 虽然爽感强劲,却难以规避审查。而在悬疑剧里,或许做一个 " 恶人 " 才是政治正确——很多时候,正是这种左右博弈,影响着国产悬疑剧的口碑,而在观众愈发成熟、愈发有判断的今天,这是令主创团队如履薄冰的另一层审视。


顶一下
(0)
0.00%
踩一下
0
0.00%
评分:
总分:0.00

您好,访客!有什么新鲜事想告诉大家?

点击按钮快速添加回复内容: 高兴 支持 激动 给力 加油 生气 路过 威武 推荐
发表
暂时还没评论,等你发挥!

投诉建议

感谢您的投诉及建议,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。